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前身为1984年设立的蚌埠食品工业专科学校食品科,2016年撤系设院。现有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生物制药等5个本科专业,在校生1445人。
学院现有教师90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21人;博士45人,博士以上学历比例达50.0%。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坛新秀4人,蚌埠市优秀教师1人,双能型教师31人。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名师工作室1个,省级示范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1个。校级高峰学科1个,省级科研团队2个,省级科研平台3个,校级科研团队2个。
一、立足“五个到位”,强化党建融合引领
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形成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互促共融的生动局面。
学院系统推进“三全育人”体系建设。坚持创新“党建+”工作思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新思政观引领各项改革,多维度、全方位、立体化、网格化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形成了理想育人、道德育人、课堂育人、劳动育人、法治育人、社会实践育人、服务育人、双创育人、文化育人、环境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在内的新格局。学院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制度,近三年,学院无教学事故发生。
学院党委聚焦“五个到位”建设标准,以基层党建双创为主线,聚力学院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学院党委入选学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所属9个党支部中,有1个省级“样板支部”,3个校级“样板支部”;5个教工党书记实现“双带头人”全覆盖,4个党支部获得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获批校级党建品牌项目1项,校级党建项目1项,校级“微党课”一等奖1项。

二、立足教学改革,强化专业内涵建设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与知识传授的融会贯通。深化课程思政与科教融合,专业课程课程思政覆盖率达100%。学院建设有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库5个,学生讲思政课获校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学院系统推进专业建设。现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个;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一流(品牌)专业、省级传统专业改造提升项目建设专业,生物工程专业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省级专业改造与新专业建设项目建设专业,生物制药专业为省级传统专业改造提升项目建设专业。
学院推进一流课程建设。积极打造五类“金课”,承担省级教学研究、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质量工程项目32项,省级线下课程5门,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3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2项,校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2门,校级智慧课程1门。现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课程3门,校企合作共建课程3门,省级教材建设项目2项。6名教师被聘为硕士生导师,12名教师被学校认定为“双师双能型”教师,10余名食品行业企业专家被聘请担任兼职教师。近三年,承担省级以上教科研项目20项,发表高水平教科研论文30余篇。
学院积极推进教材建设。获批省级教材建设项目4个,校级教材建设项目6个,校级校企合作应用型教材专项建设项目4个。
学院提升教师应用能力。实施教授博士企业行、挂职锻炼、双链融合专员、科技副总、科技特派团等活动,现有智能检测与装备科研创新团队、安徽省固镇县湖羊产业发展科技特派团等2个省级科研团队,食品与生物工程科研团队、特色生物资源挖掘与创新利用科研团队等校级科研团队。近三年,共承担产学研合作项目102项,到账经费1000余万元,授权发明专利45项,制定企业标准21个,在规模以上企业担任科技副总2人。


三、立足校企合作,强化产教深度融合
学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食物观的重要论述和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要求,深化校企合作,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人才与创新平台等服务,引入企业人才、技术与资源等补足自身发展短板,与企业共同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聚焦皖北及蚌埠区域发展需求。在特色农产品绿色加工、畜禽肉制品加工与安全、食品合成生物学等3个方向发力,与安徽丰原集团等6个头部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蚌埠市生物工程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
学院实行校企共育计划。拥有安徽省生物乙醇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石榴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传统特色肉制品精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个省级科研平台,食品发酵类省级示范实习实训中心和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共建“丰原生物工程产业学院”,与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等合作开办校企合作班。2024年5月,签约共建丰原海外工程师学院。2024年10月,丰原生物工程产业学院获安徽省高校“双特色”建设(培育)项目立项,入选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项目。
四、立足过程管理,强化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重视养成教育。分年级、分阶段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立志成才教育、安全教育、劳动教育、诚信教育、入党启蒙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文明养成教育等主题教育。


学院重视学风建设。定期多举措推进学风建设,选树先进典型,强化学业预警,严抓考风考纪,辅导员进教室、进课堂、进宿舍,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学生毕业证、学位证获取率达97.3%。
学院重视实践育人工作。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双创导师计划,双创教育全覆盖。近三年,学生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1项、省级40项,参加各类学科和技能竞赛获省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29项,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3篇。近三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成绩卓然,获省级重点团队、专项团队立项3个,省优秀调查报告1篇,蚌埠市社会实践评比一等奖1项,蚌埠学院一等奖团队5个,连续5年获得校级优秀组织奖。“虾蟹共生,游鱼逐梦”社会实践团获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


学院扎实推进考研提升计划。“考研育人”工作前移,紧盯一个“早”字,从入学开始,到考研结束,全过程、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考研指导,实现“全过程指导、全覆盖关怀、全方位保障”。2023年、2024年、2025年硕士研究生考取率分别为20.6%、13.4%、23.9%。其中,2025届毕业生考研录取88人。2021级生物制药班32人考研成功,录取率50.79%,创历年考研录取人数与录取比例的双新高。

学院重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行就业“一把手”工程,“一对一”精准开展就业指导与帮扶,引导毕业生服务国家战略,到基层一线展抱负、建功业。近三年,毕业生考上选调生3人,参军入伍32人,参加西部计划13人。

未来,学院将进一步围绕“地方性、应用型、数智化”办学定位,持续深入实践“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现代工程教育理念,为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不懈奋斗。(撰稿: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编辑:闫利萍、毛星懿;审核:王永斌、黄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