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湿地共生之路,擘画生态经济新篇章——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学子赴湿地公园开展调研

发布时间:2025-07-18来源: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阅读次数:33 字体: 【

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发展理念,积极探寻湿地生态保护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现实路径,6月27日至7月3日,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绿脉相承,人水共生”湿地生态调研团奔赴蚌埠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与淮南舜耕山省级湿地公园,开展社会实践深度调研。青年学子们以专业视角丈量湿地脉络,用脚步感知人水共生的生动实践。

三汊河畔:原生湿地的生态坚守与发展思辨

6月29日,实践团首站深入蚌埠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这里广袤的芦苇荡与交错的水网构成典型的河流湿地景观,是淮河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在公园管理人员的引领下,队员们深入芦苇荡核心区,实地辨识湿地植被,细致观测并记录白鹭、野鸭等鸟类的栖息环境与活动状况,沉浸式感受湿地生态系统的独特魅力。实地考察中,师生们注意到湿地公园的原生态风貌保持较为完好,自然野趣扑面而来,但也敏锐发现了亟待改进的问题:公园缺乏科学系统的规范化管理与发展规划,园内客流量常年较少,部分游览道路因疏于打扫而显得有些荒凉,指示牌模糊不清,生态旅游的科普教育功能与经济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同效应亟待激活。

     

舜耕山麓:采煤塌陷区的生态赋能与创新实践

7月1日,团队前往淮南舜耕山湿地公园,这里呈现的是湿地促进城市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另一种范本。舜耕山湿地的前身是采煤塌陷区,经过系统性的生态修复、垃圾封场治理等一系列生态改造举措,如今已蝶变为郁郁葱葱的城市绿肺,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注脚。在舜耕山下,调研团重点考察了湿地水系的生态修复工程与水资源循环利用设施,感受人工湿地对城市雨洪管理及景观提升的双重效益。随后前往“两琴相悦”自然科普馆进行参观学习,却发现该馆仅在周末对外开放,平日闭馆的运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普功能的发挥,大大降低了对游客的自然动植物知识普及效果。团队成员从网络了解到,自然科普馆分为历史篇、自然篇、生态篇、人文篇、远景篇五个展区,通过展示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地质地貌等自然科学知识,普及自然保护的重要性。舜耕山湿地系统通过科普研学、生态休闲等功能的有机融合,生动诠释了“城市绿肺”也是“活力引擎”的共生理念。


知行碰撞:以专业智慧践绿脉相承之诺

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综合运用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知识,对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结构、水文循环特征及现有工程保护措施展开系统性分析。同时,队员们主动走进游客群体与周边社区,通过面对面交流、问卷收集等方式,耐心倾听大家对湿地公园开发建设、功能完善及未来发展的意见建议这种脚踩泥土的实地考察与面对面心贴心的深入访谈,让教科书上“可持续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些宏大的理念,瞬间变得鲜活立体。在实地调研中,队员们亲眼见证了生态修复工程如何将废弃塌陷区变为城市绿肺,亲耳听到了居民因环境改善、产业转型而提升的幸福感。实践团意识到,成功的湿地保护与发展模式,必然是生态效益、社会认同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这趟知行合一的湿地之旅,不仅为地方湿地保护与发展贡献了青年智慧,更在每一位队员心中深植下“人水共生”的信念:唯有以敬畏之心守护每一片绿脉,方能铺就经济与生态琴瑟和鸣的永续发展之路,为建设美丽中国写下生动的青春注脚。撰稿:宋明育、陶宏伟;编辑:张饮、毛星懿;审核:张兆亮、黄灿)



学校地址:仙豆棋牌
书记信箱:shuji@bbc.edu.cn     院长信箱:yuanzhang@bbc.edu.cn
联系电话:0552-3177257(学校办公室)    0552-3177008(招生办公室)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安徽?蚌埠 皖ICP备15002005号-4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595号